非洲猪瘟疫病的综合防控技术
非洲猪瘟病程短、病死率高,可引起生猪高热、皮肤和脏器出血、水肿、流产等一系列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一旦发生,没有特效药物和疫苗,就很难控制。为了避免因非洲猪瘟对养殖场的安全性及经济收益产生影响,需要加强对疫情综合防控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强化生物安全措施,同时提高对日常饲养管理的重视,保证猪舍环境的清洁干燥,减少疾病传播途径。本文就此展开讨论,以供各级养猪部门借鉴和参考。
1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特征
非洲猪瘟的病毒类型属于DNA病毒,此种病毒具备变异性大的特点,在生猪的内脏、血液以及组织液中较为常见。非洲猪瘟以猪为主要宿主,并且钝缘软蜱是重要的传播媒介。针对此种疫病的易感范围而言,所有年龄段的猪群都存在容易感染的可能性,此病还未出现扩散到人群中的情况。非洲猪瘟病毒的消灭途径主要为高温以及消毒剂,此病没有很强的季节性特点,但是传播方式以及渠道很多,主要有呼吸道感染以及消化道等。在开展生猪饲养工作时容易出现感染,同时通过携带病毒蜱虫的叮咬也容易让生猪出现感染,虽然患病猪通过治疗能够康复,但是依然存在二次感染的可能性。非洲猪瘟因为毒株以及感染途径的不同,在潜伏期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通常为5-30d不等。
非洲猪瘟疫病的综合防控技术
2 、主要的症状
非洲猪瘟的主要临床症状如下:如果是急性发病情况,其对应的死亡率能够达到100%。患病猪的体温会出现突然升高的情况,可达42℃,并且伴有心跳速度加快以及呼吸困难的情况。部分患病猪在眼部位置有分泌物渗出,同时存在咳嗽的症状。如果是慢性发病情况,会使得患病猪出现发育缓慢的现象,并且患病猪体温较高,一旦母猪患病,容易引发流产。
3 、非洲猪瘟有效的综合防控技术
3.1 做好日常饲养管理工作
对于规模化养殖场的日常经营管理而言,需要采用封闭管理模式,严格对养殖人员进行全面控制,提高对其出行的重视,防止病原微生物由外部环境进入养殖场内部。同时需要保证饲料喂养的科学性,避免对猪群投喂发生霉变的饲料,并且对饲料采购环节做好监督,防止劣质饲料进入养殖场内,在养殖场中禁止使用泔水对猪群进行投喂。通过对相关研究数据的分析,非洲猪瘟病毒在泔水中的存活时间很长,使得健康猪染病的风险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养殖人员应该保证圈舍内部的清洁,并对养殖密度做好控制,保证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并结合实际情况,对环境温度进行有效调整,避免滋生更多的病原菌。
3.2 建立全面的安全监测系统
安全监测系统对养殖场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为了避免非洲猪瘟在养殖场内部出现爆发,没有特殊情况时,不能进行引种。同时做好对生猪引进地区的调查,并与相关的实验室检查进行有机结合,通常情况下,需要保证不少于30d的观察,当不同的检疫数据都符合要求后,再采用混养的模式。如果在检疫过程中发现存在异常情况,需要及时上报上级防疫部门,安排专业的兽医进行确诊。针对进出养殖场的不同人员,需要在进入之前做好消毒,同时对运输车辆做好消毒工作,避免对养殖场猪群的安全以及正常经营产生不利影响。应该结合实际情况编制合理的应急预案,让养殖场工作人员能够有所依据和正确指导,针对疑似病例需要进行及时隔离,等待当地防疫部门进行正确处理。
3.3 保证消毒工作的及时性及合理性
为了对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和传播做好控制,需要采用科学的消毒方式,保证相关工作的全面性。在养殖场内部应该配有消毒池以及消毒室,并选择两种以上消毒药品,做到随用随取。通常情况下,对于规模化养殖场而言,会将消毒池配置在圈舍端口,并结合实际要求,选择合理的消毒方式,利用两种以上的药品进行交替使用。养殖场的工作人员应该定期做好生猪粪便的清理,消毒工作可以采用复合戊二醛药剂进行消毒,并做好驱蚊驱虫工作,以免以上害虫的滋生拓宽病菌传染渠道。
3.4 提高对技术指导的重视
部分养殖场内的工作人员对于养猪知识缺乏基本了解,尤其在疫病防控方面,对当地畜牧站的依赖性过强,无法做到依靠自身能力解决问题,为了改善以上现状,需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疫病防控知识普及和宣传。例如通过相关视频以及手册等进行宣传,让更多的养殖人员了解非洲猪瘟等疫病的临床症状及确诊方法,聘请畜牧站的专业技术人员走进各大养殖场进行实际技术指导,不仅包括疫病防控,还包括养殖技术等。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和落实,让更多的养殖人员掌握专业性知识,提高养殖场的疫病防控能力以及管理水平,避免疫病发生扩散及爆发,从而保证自身整体发展的稳定性。
非洲猪瘟疫病的综合防控技术
4、 对于养殖场的日常管理及发展而言,生猪饲养过程中的健康十分关键。尤其是非洲猪瘟疫病,暂时缺少针对性的特效药,需要提高对防控工作的重视。为了提高非洲猪瘟疫情防控的有效性,对养殖场工作人员提出较高要求,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如果发现存在疑似病例,需要及时向上级防疫部门提交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基本处理,避免疫情扩散及蔓延,保证养殖场的健康发展。
作者:顾克 助理兽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