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6
首页科普禽流感的流行与防控措施

禽流感的流行与防控措施

禽流行性感冒简称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禽类感染的一种传染性综合征,可表为亚临诊症状、轻度呼吸系统疾病、产蛋量下降或是引起急性全身致死性疾病。其中,曾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的高致病性禽流感危害最严重,火鸡、鸭、鸡、鹅、鸽子及野禽等禽类可感染,在一定条件下人也可感染,是一种人、禽共患的急性传染病。可导致家禽的大批死,死亡率高达100%,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曾发生过本病,给养禽业造成巨大的经济失。

一、 病原介绍

禽流感病原为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属A型禽流感病毒(AIV)。该病毒具有多形性,病毒颗粒呈丝状或球状,表面有囊膜,上有纤突。禽流感病毒的血清型众多,目前确认种一种为血凝素(HA),另一种为神经氨酸酶(NA)。迄今为止,A型禽流感病毒的血凝素已现14(或16)种,神经氨酸酶有9(或10)种,分别以H1~H14(或H16)、N1~N9克(或N10)命名。不同的H抗原或N抗原之间无交叉反应。流感病毒经实验分型为:非致病性、致病性和高致病性毒株。由H5和H7亚型毒株(以H5N1和H7N7为代表)所引起的疫病为高致病性禽流感,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危害巨大。禽流感病毒对干燥和低温的抵抗力,对热比较敏感,56℃30分钟或60℃10分钟可被灭活。一般消毒剂对病毒均有效,碘溶液和蒸气的效果特别好。

二、症状表现

鸡和火鸡的易感性最高,其次是珍珠鸡、野鸡和孔雀。鸭、鹅等水禽易感性较差,但可带或隐性感染,自然界鸟类带毒最为广泛。本病常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损伤和眼结膜传染,吸血昆虫可传播本病毒,病禽的蛋也可以带毒,因此也可通过蛋传播。带毒的野生鸟类常因迁徙而传播该病。本病多发生于天气骤变的晚秋、早春以及寒冷的冬季。饲养管理不当、鸡群状况不良及环境应激因素的存在,都可促进本病的发生和流行,并发感染其他疾病也可使死亡率升高。禽流感因感染禽的种类、年龄、性别、并发感染情况及所感染毒株的毒力不同而表现出症状不一致。

1、高致病性禽流感 潜伏期3~5天,体温迅速升高达41.5℃以上,拒食,眼睛发红、充血,鸡冠、肉髯发绀,头颈肿大。病禽常于症状出后数小时内死亡,病死率接近100%。

2、低致病性禽流感 常表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饮、食欲减少,消瘦,产蛋禽的产率下降。有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喷嚏、啰音,甚至呼吸困难。头和颜面部水肿,皮肤发绀,两眼流泪,羽毛松乱,身体蜷缩,有的有神经症状和下痢。

三、剖检变化

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 可见头面部水肿,冠、肉垂发绀、充血。内脏变化差异较大,有的毒株引发肝、肾的坏死灶,有的毒株引起浆膜及黏膜点状出血,十二指肠和心外膜出血,尤其是肌胃和腺胃交界处的乳头及黏膜出血严重。

2、低致病性病例 可能有轻微的窦炎,气管黏膜有轻度水肿并伴有浆液性或干酪样渗出物。气囊可见卡他性黏膜性炎症,积有干酪样物。内脏浆膜出血,肠道及脂肪点状出血,盲肠扁桃体出血、坏死,腺胃乳头出血、溃疡,肾肿胀、有尿酸盐沉积。卵巢萎缩,卵泡变形,输卵管发炎,公鸡睾丸出血、肿大。

四、确诊

必须依据病毒学和血清学检测方可确诊。

五、 预防措施

与其他传染病一样,禽流感在禽群中的流行,也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易感动物3个基本环节,这3个环节必须同时存在,并互相联系,才会造成传染病的流行。无论预防措施还是扑灭措施,都是针对传染病流行的3个基本环节的综合性防疫措施。但是,综合性防疫措施也不能把对3个环节的措施等同对待,而必须根据各种不同的传染病及其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流行特点,找出3个环节中最易控制或切断的环节,作为综合防疫措施的重点。在还没有发生禽流感地区的预防措施主要是严防病禽及病原体的进入,切断传入途径。重点是加强检疫工作,了解疫情,严禁病禽及可能携带病原体的物体进入本地区。

养禽场坚持自繁自养和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采取封闭式饲养,饲养人员进入生产区应更换衣、帽及鞋靴;严禁其他养禽人员参观;养禽场生产区设立消毒设施,对进出车辆彻底消毒,定期对禽舍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加强带鸡消毒;驱赶野鸟,严防野鸟进入禽舍,定期消灭养禽场内的有害昆虫(如蚊、蝇)及鼠类;做好禽类饲养管理,提高禽只的抗病力等。对种禽场、规模养禽场以及疫区和受威胁区的家禽接种禽流感油乳剂灭活疫苗,以减少易感禽只。目前国内已有该疫苗生产,格:250毫升、500毫升;接种方法:大鸡0.5毫升、小鸡0.25毫升、鸭1毫升、鹅2毫升,一次肌内注射,一般只需免疫1次。

作者:樊文彬    高级兽医师

 

文章标签:
关注我们:
评级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