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6
首页学术牛结节性皮肤病的流行诊断

牛结节性皮肤病的流行诊断

牛结节性皮肤病是牛的一种急性、亚急性或慢性传染病,自2019年发现至今,还没有发现能感染人类,不属于人畜共患病,所以不感染人类。牛是易感群体,因感染病毒数量和机体反应不同,病情有轻有重,感染牛多处皮肤出现结节状病变。轻度感染牛皮肤散在少数小结节,全身病变反应不明显;重度感染牛全身几乎都有结节性病变,并且持续高热、厌食,易合并或继发其他感染,救治时间长,治疗难度虽然不大,但是容易复发。本病因为是最近二年新发现的病种,很多养牛人不了解,更不知道如何进行防控,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重视程度,加强防控意识,综合提高防控能力,最大程度上避免或减少养殖损失。

1 病原介绍

病原为痘病毒科山羊痘病毒属中的结节疹病病毒,该病毒对外界物理环境及化学因素具较强抵抗力。能耐受55℃2小时,65℃30分钟,病变皮肤结节在-80℃下能存活10年;病毒能耐低温环境,在4℃组织培养液中的病毒可存活6个月。对温度不敏感,在酸碱环境也可长期存活,耐干燥,在干燥痂皮中可存活1个月以上,风干皮革中可存活18d以上。病毒对阳光、氯仿、醛类以及20%乙醚敏感。

2 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感染牛,各品种及年龄段的牛均易感。患病牛、自愈的病牛都可带毒,是主要传染源,可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可也通过饮水、饲料或污染物及吸血昆虫、损伤的皮肤和媒介间接传播。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有一定的季节性,常见于利于节肢动物繁殖的春、夏、秋三季。

3 临床症状

在实验室条件下,病毒接种后,潜伏期4~14d,自然状态潜伏期为28d。

轻度感染牛全身病变不明显,也不表现发热,皮肤散在少量小结节,食欲略有下降。重度感染牛全身几乎都有结节性病变,特别是胸颈部,以及后驱、会阴、乳房等,并且持续高热、厌食,随着病情加重,结节遍布全身。患病牛可从病初的流泪,流鼻液和产奶量下降,发展到鼻炎、结膜炎、角膜炎,浅表淋巴结严重肿大,四肢水肿,最后也可能继发化脓性细菌感染和蝇蛆病,最终导致病情严化。

牛结节性皮肤病的流行诊断与综合防控措施
相较于其他皮肤结节,本病的皮肤结节非常有特点,还是很容易区别的。在患牛表皮和真皮处,有大小不等坚硬的结节,界限清晰,直径在2-5cm左右,大的有兵乓球大小,呈圆形隆起,触及结节,病牛疼痛躲闪。

犊牛感染后生长发育受阻,妊娠母牛易出现流产,乳牛可发生乳房炎,导致泌乳量下降,种公牛可能会出现永久不育。受影响最大的是母牛,黄牛比瘤牛更易感。虽然死亡率通常5%,但是疾病导致的经济影响是相当大。

4 诊断

饲喂时应注意观察牛群的健康状况,发现采食减少、皮肤有疙瘩状结节的病例,第一时间要隔离,并上报给当地兽医机构,请专业人员进行确断,根据相关规定进行下一步处置。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症状,不难对本病做出初诊;但确诊还需取件通过实验室做PCR检测进行诊断。

5 综合防控措施

5.1 免疫预防

本病在我国刚刚发生,防控经验不足,目前还没有研制出相关疫苗,预防和控制非常重要。国外对待此病的防控通常是注射5-10倍剂量的羊痘疫苗进行免疫。在疫苗免疫时,应先对牛群进行抗体检测,这样可以避免处于潜伏期或是亚临床症状的牛,紧急免疫后可能会激发临床症状,因此应谨慎注射,对出现明显症状的患牛及时予以扑杀并销毁尸体。

对于有感染风险的牛群,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疫苗免疫,在夏季吸血昆虫活跃繁盛时期,建议再进行一次加强免疫,这样的牛群免疫效果会更好。

5.2控制方案

严禁随意引进种牛,对全区甚至全区开展疫情排查,发病疑似病例,应立即上报,一旦本地区发现确诊病例,由专业人员进行扑杀并做无害化处理,全群及全区所有牛都应进行紧急免疫,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查明疫情源头和密切接触者,控制流动区域,及时消除疫情隐患。

加强环境的清洗、通风、光照和消毒工作,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数量,这样牛群感染发病的机会就会降低。

为防止继发感染,控制病情,帮助患病牛尽快康复,对于轻症患牛可采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控制死亡。

牛结节性皮肤病的流行诊断与综合防控措施
6牛结节性皮肤病在国内属于新发疾病,目前已知本病只感染牛,包括瘤牛、黄牛、水牛、奶牛等,发病率在30%-60%,死亡率在1%-10%,节肢动物是主要的传播媒介。一旦感染本病,养殖企业损失非常大,因此要提前进行防控,夏季来临前可注射山羊痘疫苗重点进行防护,1月龄以上牛都可以接种。禁止活畜的调入调出,做好牛场的生物安全工作,对于确诊病牛,不用治疗,直接扑杀做无害化处置。

作者:李玲 兽医师 主要从事畜牧兽医执法工作

关注我们:
评级这篇文章: